葛龙骊
阿根廷青年汉学家、翻译家
葛龙骊是一位教师,也是一位译者。她的工作地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马丁国立大学,在那里,她为当地学生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她还参与创办了文化机构Espacio Hacia Asia,并通过翻译中国当代文学、教授中国文学课程,从而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在阿根廷的落地。
记者:你是如何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能否分享一些你早年的经历。
葛龙骊:2008年我来到中国,在安徽省铜陵市成为了一名西班牙语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中国之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就好像一个崭新的世界呈现在我的面前。在工作期间,我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好奇心,尽管刚开始可能会对新环境不适应,但慢慢我发现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记者:你是如何开始认定汉语就是你一生所从事的职业?
葛龙骊:我觉得可能是一种莫名的吸引吧,在中国的生活让我爱上了这个国家,以至于在回国之后我便开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并在多年后将其作为自己的专业认真学习。
阿根廷和中国地缘位置相距甚远,这也为彼此带来了更多的神秘感。对于我来讲,学习中文好像在学习一个全新的思维系统,这与我过去接受到的文化存在诸多不同点,因此我也不能凭借已有的价值观生搬硬套。在学习过程中,我需要深入思考那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应当的信仰和价值观念,通过分析两者的差异,以形成自己对于翻译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记者:就你目前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品而言,你是如何客观地向阿根廷读者介绍中国以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的?
葛龙骊:当我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翻译的不仅是书本纸面上的内容,还要向读者传递这些内容背后掩藏的中国文化。例如,我曾经翻译了汪曾祺的作品《受戒》,这本小说取材于汪曾祺早年的生活经历,那时他为了躲避战火随父亲和祖父在乡间的小庙里居住了半年之久,也正是那时让他觉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们的朴实。这本作品中包含了很多中国上个世纪中期的社会图景,对于翻译工作而言,深入了解中国那一时代的历史和风貌是必须的。因此,我也花费很多时间,了解汪曾祺先生的创作背景,并在译作中加入了诸多脚注,这对于读者理解作品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那么你在翻译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挑战?
葛龙骊:翻译工作的重点在于不断学习、观察和思考,译者不仅需要研究语言和文化本身,也要研究历史和当前中国社会的问题和形势,例如译者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文化方面的事情,也要了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记者: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向海外输出。对于阿根廷市场来讲,如何做到作品的有效落地?
葛龙骊:目前,出版中国作品的阿根廷出版社数量很少,一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政策和交流支持。阿根廷读者对于中国文化还是很有兴趣的,阿根廷译者也需要尽可能做好翻译工作,使更多作品进入人们的眼帘。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4-11-20
2024-11-19
2024-11-18